蜂鸟网首页 > 资讯频道 > 厂商资讯 > 正文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0 2008-10-13 14:06:42   蜂鸟网   作者: [厂商稿]
本页查看全文

    本届奥运会,中国摄影记者能够在自己家门口全方位地拍摄世界体育最大的盛会,并且能与国外同行同台竞争,值得骄傲和关注。尤其是新华社,还被国际奥委会授权,组建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负责向境内外媒体全面报道北京奥运会。在奥运新闻摄影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中国摄影记者的战绩和感受如何?值得我们好好盘点一下。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8月28日下午,在新华社综合楼报告厅,举行了由摄影世界杂志社和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注册摄影记者作品交流会”,十多位来自通讯社、国内媒体的奥运会注册摄影记者参加了座谈。

    此次交流会围绕奥运摄影报道的一揽子议题,包括拍摄经历、作品介绍、技法创新、器材使用等进行盘点和交流。向奥运会注册摄影记者提出的问题主要有:

1.北京奥运会上您主要拍摄哪些比赛项目?
2.请介绍您最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
3.奥运会上您最能愉悦自己或感动别人的一次拍摄是什么?
4.您最满意的一张或几张照片是哪些?为什么?
5.有人说摄影是遗憾的艺术,那么这次奥运会的报道中,您最遗憾的是什么?
6.您在北京奥运会上使用的佳能摄影器材是哪些?
7.您在奥运会上是否使用了佳能相机新技术,如遥控拍摄技术?
8.您在奥运会上有哪些创新的拍摄技法?

刘宇:技法并没有更新的,关键看谁用得得当
供职单位:新华通讯社
主要拍摄项目:跳水、游泳、田径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小轮车比赛。拍摄这张照片时,我刚找到感觉,比赛基本上就快结束了。其实旁边有一个吊臂,经常伸到画面里来,我拍了很多,只有这一张是没有吊臂的,很干净。刘宇 摄

    本届奥运会,新华社作为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承担拍摄任务的有60多个记者,加上图片编辑,一共有90人左右。由于新华社是东道主通讯社,也承担着向全世界媒体提供照片的任务,第一次在采访人数上和美联、路透、法新三大通讯社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报道上我们提出,第一要多、要全,第二要好,第三要快。最终,这几条都做到了。从发稿数量上看,我们远远超过了三大通讯社,新华社一天要发三四千张图片。但这也带来一些问题,图片量太多以后,用户媒体的编辑选片就成为一个困扰的问题。尽管媒体的需要是不一样的,但一天的热点和最好的照片,可能有50张就够了。如果我们每天给人提供三四千张,他们选片就很困难了。

    我在北京奥运会上主管的拍摄项目是跳水。新华社基本上做到重要的项目都有两个记者分管。因此比起以往几届奥运会,我拍得相对多一点。跳水比赛从第一天开始就有,中间只休息了一天,一直比到闭幕前的一天。跳水一般一天就一场,有的时候会有两场,上午一场,晚上一场,你把自己的项目完成以后,就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去拍摄了,但时间都比较紧,很多项目只拍了一次,比如体操、击剑、游泳、小轮车、沙排、篮球、击剑、柔道等,反正拍摄的项目比雅典奥运会多很多,也有机会出一些自己津津乐道的好片。

    我觉得拍摄奥运会,一开始的时候都盼望早点结束,但是越到后来越不想结束。随着比赛的展开,你也在感受着奥运,享受拍摄过程,虽然辛苦,但收获还是很多。最难忘的采访经历还是拍摄刘翔。虽然我不负责报道田径,但是刘翔比赛那天我还是去了。当时我看了看日程,正好刘翔参加跨栏决赛那天晚上,我有自己分管的比赛要盯,去不成。但想来想去,怎么也得找机会拍一次刘翔吧,于是就去拍预赛。一般来讲,到一个地方如果有新华社的同事在,我尽量选择不同的角度。要是别的角度你拍到了,对新华社整体报道也是一个补充;如果大家拍得都一样,意思就不大了。所以我就围着观众席转悠。转到中间栏附近时,设想刘翔的实力肯定比别人强很多,他可能在前几栏就应该脱颖而出了,到后几栏时,可能他一个人就把别人甩出很远,我就在中间大概四五栏的位置等待拍摄。可能是运气比较好,刘翔第一次跨栏热身时,跨过的那两个栏正好在我所在的拍摄位置。在我这个角度,他试跨了两三个栏就趴在跑道边上了,这个过程我拍了。在这个位置,我用佳能EF70.200毫米变焦镜头恰到好处。如果不是刘翔退出比赛,这张照片就没任何意义,但一退赛,这张照片就价值千金。所以,现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作为记者,你什么都得拍,哪怕是蛛丝马迹的微小变化,更何况像刘翔这样举世瞩目的大牌明星呢,这是经验之谈。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在摄影器材方面,这次我使用佳能EOS-1D Mark Ⅲ和EOS-1Ds Mark Ⅲ,感觉这两款相机比上一代的好很多,听快门声音就不一样;回放照片时,液晶屏显示的图片很大,清晰度和拍摄速度都有提高。遗憾的是,原来佳能的强项,高感光度的降噪效果现在没有优势了。镜头我用的是佳能EF专业镜头,如14毫米、15毫米、16.35毫米,还有300毫米、400毫米;由于佳能EF1200毫米镜头自动对焦比较困难,而且沉得一个人驾驭不了,得两三个人伺候,太麻烦,这次我们没用;而上届奥运会我们把它抬去了,放在田径场上,外国同行都笑了,有人还跟它合影。EF1200毫米镜头在特定的情况下用还可以,但是拍体育就不太行。况且现在数码技术很好,EF600毫米镜头对焦相对容易得多,而EF1200毫米镜头像场实在是太小了,对焦经常对不清楚,错失拍摄良机。这次报道奥运会,新华社还采用了新的传输技术,记者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用无线网络直接将照片传到编辑那边。记者拍完就不用管了,直接把卡插到电脑里面,这个操作大概只需两三分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发稿时效。

    至于创新,其实技法并没有更新的,关键看谁用得得当。目前,几乎所有所谓的创新技法以前都有人用过。好像是现在拍实不算本事,拍虚才算本事。按现今的技术和器材,拍清晰度高的照片并不是那么难了,所以大家拍的照片更讲究意境和氛围,而不仅仅只是清晰度了。

    这次我已是第四次作为注册摄影记者报道奥运会了。说到最能愉悦自己的一次拍摄,可能是我在“水立方”待的时间比较长,在“水立方”水下窗口拍摄,能观察到水下的情况,可以说是最爽的一次拍摄了。水下的窗口确实能让人发现另一个世界。这次电视转播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所有能想到的角度电视转播都想到了。我想应该尽量用这些普通观众在赛场难以看到的视角拍摄,也算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可能会让你感觉更新鲜一点。在“水立方”,我从天上、地下,上天入地,用不同的角度在拍摄,这些是我自己最愉悦的经历,当然我也拍摄到了让读者愉悦的照片。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这次在“水立方”顶上拍摄已经不新鲜了,在雅典的时候,我就上到跳水馆的顶部拍摄。其实,运动员的跳水动作基本是一样的,就是向前翻、向后翻、转体等,不一样的只是背景和角度。不管在北京还是在雅典,在顶部拍摄是很安全的,事先都有安保措施,如系上保险带,而且还用一个绳子把照相机捆住,挂在脖子上,不让你对比赛造成任何影响;如果比赛时,一支笔掉下来,那么运动员三年来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在“水立方”,我先后上去了三次进行俯拍。

    这次水下拍摄,从第一天透过水下的窗口观看,我感觉好像发现了一个很不同的视角,而且观察在水下的人,其身体的形态、肤色,跟平时在水上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甚至那些倒影都不一样。如果你拍的时候离目标稍稍远一点的话,清晰度、色彩就很受影响。我在水下拍了很多次。在水下窗口,我主要拍摄跳水的入水、游泳的入水、花样游泳水下动作。但水下拍摄,只有在选手热身训练结束离比赛开始前的那半个小时,水面是特别平静的,此时最适合拍摄水下的画面。所以水下拍摄第一拨入水的运动员,往往最容易出彩。

    在拍摄何冲三米跳板跳水的决赛中,由于空中动作很多,我一直想拍一个他最后一跳入水和他从水里游上来的画面,因为决赛中他最后一跳要拿冠军的那一瞬间,入水以后会有一些很精彩的动作和表情爆发。但是我又特别担心,因为上届有这样一个意外,就是在男子双人三米跳水比赛中,我们一对选手在遥遥领先的情况下,王克南却在最后一跳动作完全失误,没有得分,一下摔到水里,当时我们拍下了那个瞬间。这次奥运会上,这种几率很低,但是我担心万一最后一跳何冲失误,而我却没拍下来,那就是很大的遗憾。所以想了半天,我拿了一只EF70.200毫米镜头拍摄他的空中动作,还拿了一只EF400毫米镜头;我想待他跳到水里头沉下去再翻上来,我马上再换上EF400毫米镜头拍摄——心里是么想的,但后来看到何冲完成动作,跳入水中再跃起来,结果我来不及换镜头。当时我如果一直拿着EF400毫米镜头拍摄,盯准点就可以出画面了。但是因为我想得太多了,又想这样,又想那样,有点贪多,结果不算太好。这些都是值得我总结和探讨的。

李石营:体育摄影要表现赛场上人性的回归
供职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
主要拍摄项目: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游泳、跳水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拳击比赛。李石营 摄

    我比较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就是菲尔普斯拿到第八块金牌的时候。当时我在拍摄现场,在镜头里看到菲尔普斯一直冲着看台这边傻笑,憨憨的那种笑,一会儿招手,一会儿发笑。后来我才明白,每一场比赛他的姐姐和母亲都在看台上给他加油。每一次颁奖仪式之后,菲尔普斯通过记者席把鲜花献给他母亲和姐姐,并紧紧地搂着他母亲。按理说他在一届奥运会上拿了八块金牌,创造了奇迹,是北京奥运会上最闪亮的明星之一。但我觉得他完全就是一个普通人,就是一个大孩子,特别真实、自然,尤其是他抱着母亲那一瞬间。他抱着母亲,什么话也没说,只是亲他的母亲,让我深深地感动。体育摄影就是要表现这种赛场上人性的回归。遗憾的是这张照片我没发稿,因为报纸版面挤,不一定会用。

    本届奥运会我赶场赶得太厉害了,每天要赶三四场,最多的时候是六场。虽想拍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报社规定要报道金牌选手,特别是中国的冠军,所以其他的好机会失去很多。大型运动会,报纸用的照片基本上是举花、举牌的这些画面,其实没意思,但是不拍又不行。

徐京星:摄影师应该多尝试各种拍法
供职媒体:中国日报
主要拍摄项目:田径、排球、举重、击剑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拍摄男子110米栏预赛的史冬鹏,后来他预赛出线了。我感触最深的是当时太希望他能够出线,但看着他很吃力,最后冲刺的时候还摔了一个跟头,让我很难忘。虽然四年前我拍摄的刘翔夺冠的

    照片获得了当年的中国新闻奖金奖。但是这次很遗憾,我没有拍到刘翔退出预赛的场面。之后我在想,作为一个摄影师,如果在非决赛的比赛当中,没有做好对意外事情可能发生的思想准备是不行的。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美国联系图片社跟中国日报社有一个合作,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联系图片社记者所拍的照片。相比较,我们更多考虑的是版面需要什么样的图片,但他们拍得很放松。除竞技画面之外,他们拍的花絮很有意思,我感觉他们在那种状态下工作更容易出作品。

    关于创新,我也是无意中得到的一次体验,过去没这么拍过,这次拍到了。有一次拍击剑,偶尔拍了一张动感的画面(见上图),感觉还挺好,其实是我不小心拍到的。后来就有意识地按照这个办法去拍,获得了成功。因此,摄影师应该多尝试新的拍法。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