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资讯频道 > 厂商资讯 > 正文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0 2008-10-13 14:06:42   蜂鸟网   作者: [厂商稿]

    本届奥运会,中国摄影记者能够在自己家门口全方位地拍摄世界体育最大的盛会,并且能与国外同行同台竞争,值得骄傲和关注。尤其是新华社,还被国际奥委会授权,组建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负责向境内外媒体全面报道北京奥运会。在奥运新闻摄影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中国摄影记者的战绩和感受如何?值得我们好好盘点一下。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8月28日下午,在新华社综合楼报告厅,举行了由摄影世界杂志社和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注册摄影记者作品交流会”,十多位来自通讯社、国内媒体的奥运会注册摄影记者参加了座谈。

    此次交流会围绕奥运摄影报道的一揽子议题,包括拍摄经历、作品介绍、技法创新、器材使用等进行盘点和交流。向奥运会注册摄影记者提出的问题主要有:

1.北京奥运会上您主要拍摄哪些比赛项目?
2.请介绍您最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
3.奥运会上您最能愉悦自己或感动别人的一次拍摄是什么?
4.您最满意的一张或几张照片是哪些?为什么?
5.有人说摄影是遗憾的艺术,那么这次奥运会的报道中,您最遗憾的是什么?
6.您在北京奥运会上使用的佳能摄影器材是哪些?
7.您在奥运会上是否使用了佳能相机新技术,如遥控拍摄技术?
8.您在奥运会上有哪些创新的拍摄技法?

刘宇:技法并没有更新的,关键看谁用得得当
供职单位:新华通讯社
主要拍摄项目:跳水、游泳、田径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小轮车比赛。拍摄这张照片时,我刚找到感觉,比赛基本上就快结束了。其实旁边有一个吊臂,经常伸到画面里来,我拍了很多,只有这一张是没有吊臂的,很干净。刘宇 摄

    本届奥运会,新华社作为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承担拍摄任务的有60多个记者,加上图片编辑,一共有90人左右。由于新华社是东道主通讯社,也承担着向全世界媒体提供照片的任务,第一次在采访人数上和美联、路透、法新三大通讯社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报道上我们提出,第一要多、要全,第二要好,第三要快。最终,这几条都做到了。从发稿数量上看,我们远远超过了三大通讯社,新华社一天要发三四千张图片。但这也带来一些问题,图片量太多以后,用户媒体的编辑选片就成为一个困扰的问题。尽管媒体的需要是不一样的,但一天的热点和最好的照片,可能有50张就够了。如果我们每天给人提供三四千张,他们选片就很困难了。

    我在北京奥运会上主管的拍摄项目是跳水。新华社基本上做到重要的项目都有两个记者分管。因此比起以往几届奥运会,我拍得相对多一点。跳水比赛从第一天开始就有,中间只休息了一天,一直比到闭幕前的一天。跳水一般一天就一场,有的时候会有两场,上午一场,晚上一场,你把自己的项目完成以后,就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去拍摄了,但时间都比较紧,很多项目只拍了一次,比如体操、击剑、游泳、小轮车、沙排、篮球、击剑、柔道等,反正拍摄的项目比雅典奥运会多很多,也有机会出一些自己津津乐道的好片。

    我觉得拍摄奥运会,一开始的时候都盼望早点结束,但是越到后来越不想结束。随着比赛的展开,你也在感受着奥运,享受拍摄过程,虽然辛苦,但收获还是很多。最难忘的采访经历还是拍摄刘翔。虽然我不负责报道田径,但是刘翔比赛那天我还是去了。当时我看了看日程,正好刘翔参加跨栏决赛那天晚上,我有自己分管的比赛要盯,去不成。但想来想去,怎么也得找机会拍一次刘翔吧,于是就去拍预赛。一般来讲,到一个地方如果有新华社的同事在,我尽量选择不同的角度。要是别的角度你拍到了,对新华社整体报道也是一个补充;如果大家拍得都一样,意思就不大了。所以我就围着观众席转悠。转到中间栏附近时,设想刘翔的实力肯定比别人强很多,他可能在前几栏就应该脱颖而出了,到后几栏时,可能他一个人就把别人甩出很远,我就在中间大概四五栏的位置等待拍摄。可能是运气比较好,刘翔第一次跨栏热身时,跨过的那两个栏正好在我所在的拍摄位置。在我这个角度,他试跨了两三个栏就趴在跑道边上了,这个过程我拍了。在这个位置,我用佳能EF70.200毫米变焦镜头恰到好处。如果不是刘翔退出比赛,这张照片就没任何意义,但一退赛,这张照片就价值千金。所以,现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作为记者,你什么都得拍,哪怕是蛛丝马迹的微小变化,更何况像刘翔这样举世瞩目的大牌明星呢,这是经验之谈。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在摄影器材方面,这次我使用佳能EOS-1D Mark Ⅲ和EOS-1Ds Mark Ⅲ,感觉这两款相机比上一代的好很多,听快门声音就不一样;回放照片时,液晶屏显示的图片很大,清晰度和拍摄速度都有提高。遗憾的是,原来佳能的强项,高感光度的降噪效果现在没有优势了。镜头我用的是佳能EF专业镜头,如14毫米、15毫米、16.35毫米,还有300毫米、400毫米;由于佳能EF1200毫米镜头自动对焦比较困难,而且沉得一个人驾驭不了,得两三个人伺候,太麻烦,这次我们没用;而上届奥运会我们把它抬去了,放在田径场上,外国同行都笑了,有人还跟它合影。EF1200毫米镜头在特定的情况下用还可以,但是拍体育就不太行。况且现在数码技术很好,EF600毫米镜头对焦相对容易得多,而EF1200毫米镜头像场实在是太小了,对焦经常对不清楚,错失拍摄良机。这次报道奥运会,新华社还采用了新的传输技术,记者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用无线网络直接将照片传到编辑那边。记者拍完就不用管了,直接把卡插到电脑里面,这个操作大概只需两三分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发稿时效。

    至于创新,其实技法并没有更新的,关键看谁用得得当。目前,几乎所有所谓的创新技法以前都有人用过。好像是现在拍实不算本事,拍虚才算本事。按现今的技术和器材,拍清晰度高的照片并不是那么难了,所以大家拍的照片更讲究意境和氛围,而不仅仅只是清晰度了。

    这次我已是第四次作为注册摄影记者报道奥运会了。说到最能愉悦自己的一次拍摄,可能是我在“水立方”待的时间比较长,在“水立方”水下窗口拍摄,能观察到水下的情况,可以说是最爽的一次拍摄了。水下的窗口确实能让人发现另一个世界。这次电视转播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所有能想到的角度电视转播都想到了。我想应该尽量用这些普通观众在赛场难以看到的视角拍摄,也算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可能会让你感觉更新鲜一点。在“水立方”,我从天上、地下,上天入地,用不同的角度在拍摄,这些是我自己最愉悦的经历,当然我也拍摄到了让读者愉悦的照片。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这次在“水立方”顶上拍摄已经不新鲜了,在雅典的时候,我就上到跳水馆的顶部拍摄。其实,运动员的跳水动作基本是一样的,就是向前翻、向后翻、转体等,不一样的只是背景和角度。不管在北京还是在雅典,在顶部拍摄是很安全的,事先都有安保措施,如系上保险带,而且还用一个绳子把照相机捆住,挂在脖子上,不让你对比赛造成任何影响;如果比赛时,一支笔掉下来,那么运动员三年来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在“水立方”,我先后上去了三次进行俯拍。

    这次水下拍摄,从第一天透过水下的窗口观看,我感觉好像发现了一个很不同的视角,而且观察在水下的人,其身体的形态、肤色,跟平时在水上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甚至那些倒影都不一样。如果你拍的时候离目标稍稍远一点的话,清晰度、色彩就很受影响。我在水下拍了很多次。在水下窗口,我主要拍摄跳水的入水、游泳的入水、花样游泳水下动作。但水下拍摄,只有在选手热身训练结束离比赛开始前的那半个小时,水面是特别平静的,此时最适合拍摄水下的画面。所以水下拍摄第一拨入水的运动员,往往最容易出彩。

    在拍摄何冲三米跳板跳水的决赛中,由于空中动作很多,我一直想拍一个他最后一跳入水和他从水里游上来的画面,因为决赛中他最后一跳要拿冠军的那一瞬间,入水以后会有一些很精彩的动作和表情爆发。但是我又特别担心,因为上届有这样一个意外,就是在男子双人三米跳水比赛中,我们一对选手在遥遥领先的情况下,王克南却在最后一跳动作完全失误,没有得分,一下摔到水里,当时我们拍下了那个瞬间。这次奥运会上,这种几率很低,但是我担心万一最后一跳何冲失误,而我却没拍下来,那就是很大的遗憾。所以想了半天,我拿了一只EF70.200毫米镜头拍摄他的空中动作,还拿了一只EF400毫米镜头;我想待他跳到水里头沉下去再翻上来,我马上再换上EF400毫米镜头拍摄——心里是么想的,但后来看到何冲完成动作,跳入水中再跃起来,结果我来不及换镜头。当时我如果一直拿着EF400毫米镜头拍摄,盯准点就可以出画面了。但是因为我想得太多了,又想这样,又想那样,有点贪多,结果不算太好。这些都是值得我总结和探讨的。

李石营:体育摄影要表现赛场上人性的回归
供职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
主要拍摄项目: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游泳、跳水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拳击比赛。李石营 摄

    我比较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就是菲尔普斯拿到第八块金牌的时候。当时我在拍摄现场,在镜头里看到菲尔普斯一直冲着看台这边傻笑,憨憨的那种笑,一会儿招手,一会儿发笑。后来我才明白,每一场比赛他的姐姐和母亲都在看台上给他加油。每一次颁奖仪式之后,菲尔普斯通过记者席把鲜花献给他母亲和姐姐,并紧紧地搂着他母亲。按理说他在一届奥运会上拿了八块金牌,创造了奇迹,是北京奥运会上最闪亮的明星之一。但我觉得他完全就是一个普通人,就是一个大孩子,特别真实、自然,尤其是他抱着母亲那一瞬间。他抱着母亲,什么话也没说,只是亲他的母亲,让我深深地感动。体育摄影就是要表现这种赛场上人性的回归。遗憾的是这张照片我没发稿,因为报纸版面挤,不一定会用。

    本届奥运会我赶场赶得太厉害了,每天要赶三四场,最多的时候是六场。虽想拍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报社规定要报道金牌选手,特别是中国的冠军,所以其他的好机会失去很多。大型运动会,报纸用的照片基本上是举花、举牌的这些画面,其实没意思,但是不拍又不行。

徐京星:摄影师应该多尝试各种拍法
供职媒体:中国日报
主要拍摄项目:田径、排球、举重、击剑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拍摄男子110米栏预赛的史冬鹏,后来他预赛出线了。我感触最深的是当时太希望他能够出线,但看着他很吃力,最后冲刺的时候还摔了一个跟头,让我很难忘。虽然四年前我拍摄的刘翔夺冠的

    照片获得了当年的中国新闻奖金奖。但是这次很遗憾,我没有拍到刘翔退出预赛的场面。之后我在想,作为一个摄影师,如果在非决赛的比赛当中,没有做好对意外事情可能发生的思想准备是不行的。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美国联系图片社跟中国日报社有一个合作,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联系图片社记者所拍的照片。相比较,我们更多考虑的是版面需要什么样的图片,但他们拍得很放松。除竞技画面之外,他们拍的花絮很有意思,我感觉他们在那种状态下工作更容易出作品。

    关于创新,我也是无意中得到的一次体验,过去没这么拍过,这次拍到了。有一次拍击剑,偶尔拍了一张动感的画面(见上图),感觉还挺好,其实是我不小心拍到的。后来就有意识地按照这个办法去拍,获得了成功。因此,摄影师应该多尝试新的拍法。

兰红光:在角度的选择和捕捉上要有所创新
供职单位:新华通讯社
主要拍摄项目:田径、游泳、体操等十六七个大项的比赛

    北京奥运会,我主要的任务是拍好开幕式领导人的照片,确保万无一失。当时,我的位置是惟一能够拍到主要领导人的地方,全世界都等着看我的这张照片。由于没有分配其他的“规定”拍摄任务,我有机会“自选”拍摄了十六七项的比赛。

    我最难忘的一次拍摄是开幕式在主席台上拍摄领导人,那天现场是多么地闷热,但我也得西装革履,系着领带,拍完之后浑身是汗,穿的西服都可以拧出水来,就像是穿着西装革履跳进游泳池又爬上来一样。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最愉悦的一次拍摄就是,我用佳能EOS-1D Mark Ⅲ相机的遥控功能拍摄了男子飞人大战。之前我在赛场一次也没有试过这种设备,拍完了我觉得不是十全十美,但还可以,8名运动员都拍全了,焦点、清晰度都能接受。我用EOS-1D MarkⅢ和EOS-1DsMark Ⅲ报道奥运会,但用遥控器只拍了两次,一次是拍男子100米决赛,另一次是拍足球,而且只用了一台EOS-1D Mark Ⅲ相机安装遥控装置。我的同事在举重馆,也使用了佳能相机的遥控装置拍摄举重比赛,效果不错。

    最遗憾的就是在拍摄闭幕式主席台上的领导时,罗格竖起大拇指的瞬间我没有拍到。因为当时放礼花,我就拍焰火了,回来后领导问拍没拍到罗格竖起拇指的画面,我说没拍到。虽然这不是什么历史性的画面,领导也没有批评我,但我觉得还是很遗憾的。

    奥运会上,我没有用其他新的拍摄技法,但是对于许多运动项目,每个摄影师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画面,这样看起来才会觉得新鲜。新华社的每名摄影记者都有自己负责拍摄的项目,我到处乱窜也不好,发稿任务基本上是由专项记者承担,如果我再去拍保底的照片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应该在角度的选择和有意义瞬间的捕捉方面有所创新。摄影要不断地创新,如果不创新就会失去发展的意义。

杜洋:拍体育应该时刻集中注意力
供职单位:中国新闻社
主要拍摄项目:游泳、跳水、花样游泳

    奥运会上,我用两台佳能EOS-1D Mark Ⅲ工作。我们社里给我配的长镜头是:EF400毫米和EF600毫米各一只。基本上,在拍摄游泳的时候,主要用600毫米镜头;拍跳水主要使400毫米镜头;拍花样游泳用400毫米镜头。我每天都在“水立方”拍摄,其他地方基本上没有去。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这是中国选手,我感觉有点像被冰封住似的,这种瞬间发生在她转身以后刚出水面的一刹那,如果再晚一点,水会被打散,就出不来这种效果。杜洋 摄

    最难忘的和最遗憾的是同一个画面,就是菲尔普斯拿第七块金牌的瞬间。当时菲尔普斯参加百米蝶泳比赛,他和法国选手同时撞线,我拿佳能EF600毫米镜头拍摄,却只能盯住一个人。我选择盯住菲尔普斯,但是我突然间从大屏幕上看到信息,感觉菲尔普斯可能会梦碎八金。由于这一下犹豫,我把菲尔普斯夺冠欢呼的瞬间拍虚了。因此拍体育应该时刻集中注意力。其实我对自己每张照片都不是很满意。我是一个新手,拍摄体育只有两年半的时间,因此我还是以最传统的保守技法拍摄照片,就是以拍清楚为主。我的任务就是保证拍到每一个拿金牌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欢呼的照片。
 
刘平:抓住偶然瞬间就是见证历史采访。
供职媒体:北京晚报
主要拍摄项目:射击、游泳、排球场

    《北京晚报》要求拍摄的项目比较多,但重点是拍摄中国的冠军。射击报社注册的摄影记者只有我一人,而注册的文字记者有4名,我得配合文字拍摄,所以每天我至少要跑3到6个赛场,经常是晚上8点钟才吃第一顿饭,凌晨2才能睡觉。我主要用佳能器材拍摄,而且尝试了很多佳能设备,主要是新款镜头;我自己有一台EOS-1D Mark Ⅲ相机,后来又到佳能技术服务中心借台EOS-1D Mark Ⅲ机身。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我最难忘的是射击项目的一次。8月9日凌晨,我很早就跑到射击场占地方,但我发现已经晚了,已有几个人躺着或者坐在地上。由于一宿没睡,他们也是一宿没睡。射击场上奥运会第一块金牌我们没拿着,我就分别拍了杜丽和获得金牌的捷克点选手的表情。当时在现场,埃蒙斯几次要上台,我就不明白他为什么要上台,后来才知道他是捷克射击金牌女选手的丈夫,是位美国选手,就是上届奥运打脱靶了的那个名人。后来我又去拍了一场射击比赛,赶上美国队埃蒙斯最后打完,他没有表情,同时中国选手也没有表情。记分器上显示,埃蒙斯最后一枪打了一个4.4环,打完之后他看了一下自己的手;此时获第一名的中国选手邱健也没有表情,许久后才开始欢呼。我就把这些都拍下来了,较好地抓住了埃蒙斯当时复杂的表情。我觉得这种经历很独特,一切都充满偶然性,这就是体育的魅力。但是在奥运会上能赶上两次偶然,可能就是见证历史了。
 
    那天是刘国梁结婚两周年纪念日,他手指上方,可能他的妻子在看台上;他本身在吹结婚戒指,因为他没有戴在手上,而是挂在脖子上。他后面是两个队员在拥抱,那时候金牌已经拿到手了。刘平 摄
刘翔那次比赛我也在现场。当时我在“鸟巢”的申请只同意我拍摄预赛,刘翔一出来,我就开始拍。我发现拍这场比赛的记者太多了,终点我和起点的摄影位置都满了,我就只能在中间跨栏的位置拍。当时刘翔一出场,表情非常夸张,嘴张得大大的,表情怪怪的,他原来不是那样,以前都很兴奋;后来他离开跑道退赛了。直到发稿时我才知道刘翔身上有伤,所以表情很痛苦。

    这是我第一次拍奥运。没有用什么新技术,但尝试了用广角、慢速、追随加旋转等拍摄方式。

王宪民:同行的敬业精神感动我
供职单位:中国体育报业总社
主要拍摄项目:篮球、游泳、曲棍球等10多个大项


    我最难忘的一次采访也是在射击场上,那次埃蒙斯打失误了,没想到最后一枪让中国选手拿冠军了。埃蒙斯最后一枪打得特别差,给我们的感觉,竞技比赛真的是充满不确定性。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最感动我的都是其他摄影师的勤奋和忘我的敬业精神。比如我负责拍开幕式外围的焰火。很多比赛当我来到“鸟巢”旁边一个水塘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看到很多国内外的摄影同行都已经在那儿占好位了。后来我一打听他们大概中午12点多就已经开始在那儿等着了,而开幕式晚上8点才开始。还有沙滩排球的一次决赛,天上下着大雨,好多摄影师都冒着大雨在拍摄,很让我感动。最遗憾的是不能像大通讯社记者那样工作,他们能下场地,我们却下不去。

    我使用两台佳能EOS-1D Mark Ⅱn拍摄,没有用也没机会用遥控等新技术,确实没什么创新。我在《中国体育报》以前做编辑工作比较多,大概2000年才转行当记者,我特别喜欢拍摄篮球。

陈建力:三大通讯社有的照片我们也都有
供职单位:新华通讯社
主要拍摄项目:柔道、田径

 
    在柔道比赛中,一名选手一本把对手给拽起来的一瞬间。这是我拍柔道动作最好看的一张,还比较实,焦点还在穿白衣服的运动员身上。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陈建力 摄

    新华社要求我们把所有的选手都拍下来,而且每一场比赛都拍下来,我曾经在日本常驻,拍摄过许多柔道比赛,但每场不落的拍法是第一次,因为原来拍柔道基本上就是拍夺冠军的比赛。

    最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是拍中国柔道选手佟文夺冠的比赛。她在决赛中一直落后,在倒计时差不多20秒的时候还落后对手。因为她们是重量级选手,做出一本动作的很少。佟文最大的优势就是把人压住,压较长时间,让对手动不了,一般就是以这种方法取胜,基本上很少一本把对手摔倒取胜的。而这次她在落后的时候,最后就是一个一本把对手制服,这实在是太奇妙了,运动员比得漂亮,我也拍得来劲。

    遗憾的是这次拍摄,我基本上没有什么想法。由于新华社是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第一次享受“POOL”(特许拍摄)的待遇,所以我拍摄的那个位置上,旁边就是法新社、美联社、路透社的摄影师,因此我每天基本上都要看他们的照片。他们的摄影记者也是固定的,跟我们一样,因此柔道馆最好的前排拍摄位置就我们这几个人。我看了外通社记者的照片,基本上他们有的我也都有,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在器材方面,可能像我这样的人不太多,我几乎是从开始到结束用的都是佳能全画幅的EOS-1Ds MarkⅢ。我要想抓拍的话,按一下快门也基本能抓得到,不像别人那样拿着相机一梭子“扫射”那样拍。新的技法没用,也不敢用,怕拍得不是很好。我看田径场边用的全是遥控,拍的时候那个被遥控的相机就自动开始跟焦拍摄,比赛间隙记者会过去看一下。

    拍摄之前,我在电脑里做好了每一个小项目的文件夹,我是拍一个小项目就拿出一块卡去存储,用两个卡来回倒。因为拍完一个比赛会有七八分钟的间隙,基本上拍一个项目就倒一下卡。我发现这次新华社的编辑力量比较薄弱,柔道馆也没有(编辑),编辑基本是负责田径、游泳、体操三大项的编发工作。新华社在“水立方”有四个编辑,“鸟巢”开始有三个,后来又增加了两个。我感觉他们实在忙不过来了。我的照片在第一时间传过去以后,就利用空闲时间自己剪裁、调色下一张待发的照片,其实这个处理过程也很快,花不了多长的时间。我拍摄的文件数据差不多一张照片在10兆.12兆之间;我有三个移动硬盘,拍摄的奥运照片的总数据量估计在200G左右。

杨世忠:每拍到一块金牌就非常激动
供职媒体:中国日报
主要拍摄项目:除艺术体操、网球、射箭以外的20多个大项


    整个奥运会忙忙碌碌,觉得很快就完了,到底拍了多少相片自己都记不清了,感觉就是很困,觉不够睡。最难忘的是奥运会开幕式还没开始,我就感觉非常激动,因为那天我采访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宴,招待各国领导人。中午宴会还没开始,我就太激动了,感觉奥运会是全世界一个盛大的聚会。在奥运会期间,我每拍到一块金牌就非常激动,一共拍过多少个得金牌的运动员也没数,反正每天基本上能拍两三个。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我心中的奥运—北京奥运会部分摄影记者访谈

    我使用的器材主要是佳能EOS-1Ds Mark Ⅱ,能用慢速相机拍的就不用快速的拍,这是因为EOS-1Ds Mark Ⅱ的像素高,成像素质相对好。之前,我用过EOS-1Ds MarkⅢ,但用得不太习惯,奥运会我就没有去借来用。这次佳能在新闻中心的服务比较到位,那天我上午在“鸟巢”拍照,中午突然觉得我下午应该拍皮划艇了,于是下午1点时我去看看能不能借到EF600毫米镜头,结果还是借到了,我如愿以偿地完成了拍摄任务。

    我感觉奥运会的比赛场场都精彩,拍得比较多的是篮球,但还有很多项目没有顾及到,也颇感遗憾。拍摄创新,说句实话,顾不上,经常是这一项拍完了,马上要想下一个去的地方,占位子,布置镜头。我一般早上吃早饭,中午就靠(场馆提供的)水果和小点心充饥,夜里一两点钟回家后才能吃到晚餐。

李锦河:体育摄影的内容和情感其实更重要
供职单位:天津日报报业集团
主要拍摄项目:柔道、自行车、手球等十几个大项目

    更好地诠释自己所拍照片的内容,这很重要。但是如果说你想到了新的内容,从哪个角度去反映这个事件还是都能达到目的。体育摄影的拍摄手法只是一个方面,内容、情感其实更重要。

    至于遗憾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刚才大家也都提到了刘翔,因为我干体育时间也不短了,而且是干新闻出身,就拿刘翔来说,那天我是想到了,他参加预赛,不见得会怎么样,但我没拍好,比较遗憾。

赵彤杰:体育摄影与体育比赛相近,都有竞技性
供职单位: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华奥星空网
主要拍摄项目:开幕式、跳水、击剑等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对这次奥运会的投入比较大,特别开办了《奥运津报》。由于天津市的奥运会注册摄影记者就我一个人,所以我首先得保证拍天津选手的金牌,拍摄完天津这几个项目后,我就开始拍中国队的金牌,后来我跟上级领导交流,咱们报道的是奥运会,是世界性的比赛,要放开眼光。因为报社有强大的后盾——新华社,还有很多网站都最快捷地给我们提供图片,作为我们到现场的人,要拍一些平时见不到的项目,所以这次奥运会我拍了十几个项目。后来的七八天相对比较放得开,一天只拍一块金牌,报道的压力相对小了。

    作为地方媒体的摄影记者能参加一届奥运会,实在是机会难得。最难忘的经历还是拍天津选手佟文的柔道比赛,让我感动的就是运动员们在复活赛中获胜或者失败,感受到了他们的真挚情感。作为柔道选手,他们平时的付出是常人的很多倍。在现场我观察他们非常投入。获得金牌之后,教练和运动员之间的交流非常让我感动。

    奥运会前我们报社特意购了一台佳能高像素、全画幅的EOS-1Ds Mark Ⅲ和一只EF400毫米镜头。我觉得EOS1Ds Mark Ⅲ相机非常好使,画质提高很多。我认为体育摄影记者应该掌握一些新的方法,用新的形式、新的手法,

    我特别想来参加这个交流会,看看我们中国注册记者拍摄的这些作品。这次,我作为华奥星空的管理者,有两个任务,一个是管理我们的摄影团队,再就是要负责一个电视访谈的节目《冠军面对面》。我觉得我们的记者,很多都很年轻,第一次采访奥运会。他们拍一些照片回来,自己还觉得能过关,在我看来是根本没有迈进这个门槛。你在这个门槛之外拍摄就会浪费很多机会。一张好的照片肯定和你拍摄的难度是成正比的,如果你在一个位置能发出50张照片,这照片一定好不了,这个道理很明白。但是有时候没办法,华奥星空作为一家体育图片通讯社要服务很多互联网客户,他们要求快,你成功率低就没法快,发不出稿子。所以我觉得从业务提高本身来看,满足用户的要求和你提高自己能力就有矛盾了。

    在开幕前我也反复对摄影师说,如果除了当时发的新闻稿以外,能够有长期历史价值的这些图片就是那些最俗的图片,除了那些拿花的、特写的、领奖的,就是一个中国冠军的照片,所以我觉得中国的金牌(照片)是一定不能丢的。在中国举办奥运会,随着国力的提高,   新华社的地位也在提高,而且所有的条件跟各大通讯社都一样,我觉得非常好。在今后国际大赛的拍摄名额分配上,中国的地位会不一样。我觉得拍摄机会多了,见识多了,你才能有经验,才会有提高。

    另外我也不是完全认为,只有你拍过的项目才能拍好。在雅典奥运会,我在拍羽毛球比赛时,旁边来了一个外国摄影记者,他问我羽毛球比赛怎么看,怎么算输,怎么赢。但是后来我看他拍的照片很不错,即使以前没有看过羽毛球比赛,他也能拍得很好。新闻摄影和体育摄影都有一个基础在那儿,我觉得我们新闻摄影和体育摄影要综合提高才行。《中国体育报》就特别锻炼人,就你一个摄影记者去采访,要把所有(交给你)的项目都拍回来,而且力争比你的同行拍得更好。我觉得在有压力的时候,才能够拍出好的照片。体育摄影有点跟体育比赛相近,有一个竞技性,就算我们是很好的朋友,我们在一起工作也得有压力。有压力,需要你去赶场,需要你去跟别人对比,这样才会有刺激。

    我印象特别深的画面是菲尔普斯蝶泳决赛的一张照片,他和第二名几乎同时触壁,真是太了不起了!我看到有从水底向上拍同时触壁的图片,也有从天空往下拍同时触壁的图片。因为很奇特,这些照片才有价值,而且天上水下的都有。所以说体育摄影在新闻的把握上能做到这种地步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相机的使用上,我在开幕式用的是佳能全画幅的EOS-1Ds Mark Ⅲ,像素特高,我估计拍摄的照片(见左图)放大到1米都没问题。拍摄比赛,我还用过EOS-1DsMark Ⅱ和EOS-1D Mark Ⅱ。手里拿着佳能相机就特别亲切,尤其在开幕式上,灯光特别暗,我知道按钮在哪儿,手怎么操作,都不用看。一台相机你用的时间久了,它一定能遵照你的想象、意念去完成你的想法。

    说到技术创新,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观念的创新,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是在你想象的前提下完成的,因此在任何一个角度都能拍出不一样的照片。创新与观察有关系,有时候我们记者去了之后会紧张,只拍金牌,没有时间拿眼睛去仔细看。其实很多时候去了现场,先不要忙着去拍,而要先去看。

关于佳能器材

    近几届奥运会上,摄影器材上的进步给摄影记者带来了很多拍摄方式和摄影观念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佳能公司对体育摄影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本届奥运会前,佳能连续推出了高像素的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EOS1Ds Mark Ⅲ和连拍速度最快的数码单反相机EOS-1D Mark Ⅲ,同时推出了多款新型的长定焦镜头,如EF200毫米f/2镜头和EF800毫米f/4镜头;另外,佳能也快速升级了传输技术和软件技术。这一系列举措给专业体育摄影师的技术发挥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和机遇。

    交流会上,新华社刘宇有感而发:“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改用佳能相机以后,EOS相机一直陪伴了我十几年。我亲身感受佳能在一点一滴地进步,一直走在技术的前列。今年的形势有了一些变化,别的品牌在新款相机上走的步子比较大,不少摄影记者可能换了相机。也有人问我换不换,但是作为一个跟随了自己十几年的‘老朋友’,我还是不舍得。我觉得相机技术的进步是很正常的,你追我赶,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这些摄影师。因此从长远看,我对佳能数码单反的新技术有很高的期待,我相信自己选择佳能没有错。这话我和兰红光在接受新华网的专访时,也曾这么说过。”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李石营提出:“我觉得佳能相机的成像质量很好,但分量有点重,对摄影记者来说,在负重这么大的情况下,稍微轻一点我们都会感觉轻松很多。我建议佳能也应该研发200.400毫米焦距段的镜头,这个焦段用的机会比较多,记者会减轻负担,至少可以少带一些镜头。”

    佳能(中国)有限公司专业市场总经理、北京奥运会佳能公司负责人山本敏彦认为:“刚才李石营先生提到的200.400毫米镜头是非常好的一个定位,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我明天晚上会把这些意见写到给研发人员的报告中,因为(关于研发)200.400毫米焦段镜头的建议,大家提得比较多。”

    刘宇还提出,感光度有没有可能做得更低?有时在艳阳的露天拍摄,如果要用慢速的话,现场的亮度很高,把感光度设得最低,再调整到最小光圈上,但我设定1/15秒或者1/30秒的快门速度,曝光仍然过度。针对这个意见,山本敏彦表示将跟研发人员尽量探讨ISO值的范围。

关于佳能技术服务中心

    说到佳能技术服务中心,与会的注册记者对他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普遍表示满意。新华社记者刘宇说:“奥运会之前,我只有一台佳能EOS-1Ds Mark Ⅲ,但拍跳水还是需要连拍速度最快速的机身,因此我常去佳能技术服务中心借EOS-1D Mark Ⅲ相机,前后大约借了10次,非常感谢。EOS-1D Mark Ⅲ用着很顺手,很喜欢这个机身,但是奥运会完了我就得交回去了,我希望新华社能多买一些,或者以后买更好的新款数码单反相机。我本身拍体育照片不是很多,所以EOS-1Ds Mark Ⅲ拍一般新闻也够用了,但是我对日后新款的佳能顶尖数码单反相机也很期待。不仅是我,我的同事们对佳能技术服务中心的印象也很好,这是所有注册记者的评价。

    由于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佳能(中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给中国记者、新华社记者提供了一些特殊的照顾。比如在开幕式上,开幕之前两天,我想借一只14毫米的镜头,但是有规定,要24小时内归还的。当时我想开幕式短焦距镜头用得多,我说明天再来借吧,但佳能的工作人员就说你还是今天来借吧,要不然第二天就可能没有了,这很感动我。借了几天我才把这个镜头还了。所以,服务中心对我们还是比较照顾的,特别是佳能中国雇员,为我开了‘小灶’,我很感激。”

    李石营讲道:“我的EF400毫米镜头在拍训练时,不小心把UV镜磕碎了,我想把剩的镜片抠下来,但弄破了手还没抠出来。后来我送到佳能技术服务中心,他们把UV镜换了,还给我换了一个新的镜头外缘,我很感谢。”

    《中国日报》徐京星说:“我用的400、500、800毫米的长镜头,都是到佳能技术服务中心借的,总体来讲,佳能的服务确实不错,我们表示感谢。”

    《摄影世界》奥运特刊之三《我心中的奥运》所刊载的照片,由分别使用佳能EOS-1D Mark Ⅲ、EOS-1Ds Mark Ⅲ、EOS-1D Mark Ⅱn、 EOS-1Ds Mark Ⅱ数码单反相机,以及EF系列专业镜头的奥运会注册摄影记者李石营、刘宇、赵彤杰、徐京星、兰红光、李锦河、杨世忠、陈建力、王宪民、刘平、杜洋拍摄。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