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资讯频道 > 专题文章 > 正文

单反相机的传奇—佳能单反50年辉煌之路(连载十)

0 2009-04-30 06:00:00   蜂鸟网   作者:木木 [原创]
本页查看全文

对手——雨后的春笋单反相机的传奇—佳能单反50年辉煌之路(连载一)
单反相机的传奇—佳能单反50年辉煌之路(连载十) 作者:木木

  战后的日本工业基础虽然不及美国轰炸其本土前1944年的水平,但和1937年相比无疑高出许多。当时占领日本的盟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除了1945和1946年出现负增长外,从1947年起,日本经济连续多增长率都超过了两位数。

  还有一件事一定要介绍一下。在二战结束后,作为胜利者的同盟国按照对战败国的控制管理法律,没收了所有德国在海外登记的专利,其中就包括有徕卡相机和徕兹光学公司的专利。在1946年的伦敦协议中,要求由各成员国的政府来保证将这些专利免费应用于一般的公众事业。这就有了包括日本、英国、前苏联等国出现大批仿徕卡相机的历史背景。

  在1947年8月举行的庆祝公司成立10周年的晚餐会上,御手洗毅对大家说:“我们把徕卡照相机作为竞争对手放在心上,一方面标榜”打倒徕卡”,一方面努力工作。现在虽然没有着手进行,可是总有一天会实现这种愿望。”佳能的员工听完后,异口同声地高喊“打倒徕卡”。当时在场的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社长长冈正男觉得御手洗毅的想法很是可笑,对别人说道:“他说那样的事情大家都赞成,可是那样的事情能不能实现呢?真是个可笑的家伙。”当时虽然精机光学已经开始生产自己的Serenar镜头,但性能规格和工艺水平都相对有限,对Nikkor镜头的依赖还是很严重。根据《日本光学工业40年史》的记载,精机光学在1946年和1947年从日光购入的镜头数分别是950个和1000个。

  而当时日本光学又是个什么情况呢?在二战结束前,全盛时期的日本光学拥有多达19家的工厂,员工数量更是高达23,000人。日本投降后,日本光学只剩下了一家工厂和1,400人,但这个规模还是比同时期的精机光学大得多。在1946~1947年间,日光在生产徕卡M39螺口镜头的同时,还在积极研发自己的35mm相机,因此对佳能的轻视也是可以理解的。

  长冈正男的话让御手洗毅知道后,他便下定了决心。结果从1948年3月起,精机光学再没有从日光购进过镜头,两个曾经的好伙伴,从此分道扬镳,在35mm旁轴相机、35mm单反相机和数码单反相机领域,龙争虎斗到今天。

单反相机的传奇—佳能单反50年辉煌之路(连载十)
1947年2月就推出的Serenar 50mm f/2镜头

单反相机的传奇—佳能单反50年辉煌之路(连载十)
1948年3月推出的Serenar 135mm f/4 I镜头

  御手洗毅之所以这么有信心,显然不是因为有足够的库存,而是他们确实在镜头研发上有了实质的进步。1947年2月就推出了Serenar 50mm f/2镜头;1948年3月,Serenar 135mm f/4 I上市,这也是佳能的第一支可交换镜头,从规格上不难看出这支镜头就是源于1941年那支试制镜头,仍然是不能测距联动的。从1948年起,大部分Canon S II就已经是装上Serenar 50mm f/3.5镜头一起出售了。

单反相机的传奇—佳能单反50年辉煌之路(连载十)
从1948年起,大部分Canon S II都是装上Serenar 50mm f/3.5镜头一起出售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人材。1948年上半年,几位军队出身的技术人员被御手洗毅“打倒徕卡”的理想所吸引进入了佳能,其中有人曾在军队中研制过水雷。水雷作为兵器,内部构造的精密程度远高于照相机,因此在他们的努力下,佳能的生产工艺和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佳能逐步从街道作坊向现代化工厂迈进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