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战后日本第四家生产高级35mm相机的厂商千代田1947年推出的仿Leica III的美能达35
这款美能达35采用徕卡M39螺口,并改变了徕卡的双窗口式设计,将测距仪和取景窗合二为一,具有闪灯热靴,并采用了可打开式后背取代以往的底盖打开式,极大地方便了胶卷更换,并首次地采用了自拍装置,快门的结构也有所改变。也就是说,除了镜头卡口外,其他部分都在徕卡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善,充分显示了千代田当时技术实力。美能达35当时售价36,800日元,后来在其基础上又推出了多种改进型,一直生产到1958年。
1948年,高千穗光学工业株式会社推出了奥林巴斯35I(镜间快门,定价10,600日元)、小西六则拿出了Konica I(镜间快门,定价19,400日元),这两款相机或多或少地参考自家以往中画幅相机的设计,而且从采用镜间快门和售价可以看出它们都是定位中档的35mm相机,因此对佳能的产品冲击不大。而这个时期的旭光学,由于二战末期工厂被毁,1948年刚刚恢复生产,但一开始只能通过生产出口用的双筒望远镜来维持。除了Big Five和小西六外,富士和玛米亚也推出了自己的相机。既然提到了这两家,就把其情况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
富士1948年推出的第一款相机——中画幅的Fujica Six
1934年1月,富士写真胶片株式会社成立,专门生产包括电影胶片、干板和相纸等各种产品,员工340人,资本金为300万日元(还记得1937年8月精机光学的情况吗?员工100多人,注册资本金100万日元),浅野修一担任社长。1944年变更为富士写真光机株式会社,1945年又改为富士写真胶片株式会社。二战结束后,作为仅存的三家感光材料生产企业之一(另外两家分别是小西六和Oriental Shashin Kogyo K.K.东洋写真工业株式会社),发展了一系列的以“富士”为名的相关公司,后来成立了富士胶片集团(Fujifilm Group)。1940年代后期,富士在生产各种感光材料产品的同时,也积极开展照相机的研发工作。1948年推出了第一款相机——中画幅的Fujica Six。Fujica的命名方式很显现也是模仿Leica(Konica、Yashica亦是如此)。
1940年5月,玛米亚光机制作所成立,其生产的第一款相机为Mamiya Six,是一款6x6画幅的相机。1948年玛米亚开始恢复生产6x6相机,1949年推出了其第一款35mm镜间快门相机Mamiya 35 I,售价24,000日元。1950年公司更名为玛米亚光机株式会社,1993年又变为玛米亚OP株式会社,2006年玛米亚宣布将相机相关业务转让给日本Cosmo Digital Imaging公司。
还是在1948年,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后,日本光学隆重推出了尼康I。为了不让自己的35命名相机与可以使用M39螺口Nikkor镜头的相机直接竞争,日本光学还是让尼康I采用插刀式卡口,在快门设定上将快速与慢速快门盘合二为一,同轴操作,这是当时的一项技术突破,据说为了这款相机,日本光学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反复测试,以确保其可靠性和耐用性。尼康I带Nikkor 50mm f/3.5镜头定价为57,700日元。不过精心打造的美能达35和尼康I一开始并不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连载第十节完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