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首页 > 资讯频道 > 厂商资讯 > 正文

Discover A New World——蔚蓝世界

0 2015-08-16 18:03:58   蜂鸟网   作者: [厂商稿]

  地球上,很少有像水下世界一样的地方,有那么多未知的、让人希望看到的事物。探寻千岛湖下千年古城、调查黄海甲午沉船、寻觅斑斓绚丽的海洋生物……带着想解开一个个不解之谜的好奇,吴立新一次次潜入水中。“有很多新奇的东西等着你去发现,通过摄影将它们展现在人们面前,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Discover A New World——蔚蓝世界
拍摄地:南沙群岛
EOS 1Ds Mark III,EF 15mm F/2.8 fisheye,F 8,快门 1/40秒,ISO 200

  这艘南海深处的沉船是谁?曾经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这些已经都不重要,现在它已经成为这群蝙蝠鱼的家园。

吴立新

  水下摄影师,水下探险家。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潜水运动协会(CUA)潜水摄影委员会委员,国际专业潜水训练协会(PADI)名士潜水员及水下摄影师,国际技术潜水协会(TDI)技术及洞穴探险潜水员。2002年开始从事水肺潜水运动和水下摄影,拍摄范围遍及世界各地。当意识到中国的水下记录十分稀缺的时候,便将拍摄重点转到国内。

Discover A New World——蔚蓝世界
拍摄地:浙江千岛湖
EOS 1Ds Mark III,EF 16-35 F/2.8 L USM,F 5.6,快门 1/40秒,ISO 1600

  水下遗迹,包括沉船和建筑物,被称为“时间胶囊”。

  由于水中没有风暴侵蚀和烈日暴晒,也鲜有人类社会的侵扰,因此建筑物在水里往往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它们就如同一个个密封的时间容器,把久远的历史凝固。

  “当我们花了几天时间,顺着城墙摸索,找到潘家口南门时,我和我的搭档相互礼让,谁先穿过门洞。仿佛穿越时空的感觉,我似乎能看到金戈铁马,城门前川流不息的人群。

  千岛湖狮城水下古城,触摸着清代的节孝坊牌坊,仿佛触摸着历史,看到民居的楼梯花窗,我会想象有人从楼梯走上走下。

  水下,黑暗安静,只能听见自己吐出气泡的声音。

  你就会想很多事,专注于自己的遐思。

  很遗憾,许多东西,不能用照片表现出来,只能是摄影师独享。”

Discover A New World——蔚蓝世界
拍摄地:浙江千岛湖
EOS 5D Mark III,EF 14mm F/2.8 L USM,F 8,快门 1/60秒,ISO 1600

Discover A New World——蔚蓝世界
拍摄地:浙江千岛湖
EOS 5D Mark III,EF 14mm F/2.8 L USM,F 8,快门 1/40秒,ISO 800

Discover A New World——蔚蓝世界
拍摄地:浙江千岛湖
EOS 1Ds Mark III,EF 16-35 F/2.8 L USM,F 8,快门 1/40秒,ISO 320

  《Outside》:潜水和摄影,您是先喜欢上哪个的?

  吴立新:喜爱几乎是同时的。1995年起我在外企工作,一次去三亚开会的间隙体验了一次作为休闲活动的潜水,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回到北京立即去考潜水证,此后所有的假期也全部花在潜水上。我喜欢专注于一件事情,想尽办法将它做好。后来干脆辞掉工作,专心潜水,那一年是2002年。潜水的同时也在拍照,最早是小卡片机装个防水罩下水拍摄,后来我甚至还去日本找了个水下摄影师学习。

  2006年,我明显意识到,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去世界各地拍回来的内容很多都是别人拍过的。水下摄影题材几乎都集中在热带海域的自然环境和海洋生物,除了拍摄者自己,其他人几乎看不出是在哪里拍摄的。有时自己觉得视角、创意独特,比较满意的照片,结果发现在国外图库有里大把大把的。所以,我就质疑自己在做什么。

  与此同时,当时国内水下影像几乎没有,而中国拥有那么广阔的海域,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湖泊河流。从那时起,我开始尝试尽可能多的拍摄中国题材,除了我自己充满兴趣,也希望更多人看到中国的水下世界。

  《Outside》:在国内拍摄与在国外有什么不同?

  吴立新:在国内进行水下拍摄确实很难。除了三亚,其他可潜水的地方几乎没人了解,我们要自己寻找潜点,自己判断能不能去、从哪下水、都需要带什么器材装备。国外潜水业很成熟,潜点都提供潜水服务,除了自身装备外,气瓶、配重等在当地都可以解决。在中国,我们要把所用器材自己带过去。此外,很多时候还要跟拥有海域使用权的渔民、水库管理局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沟通,获得许可,才能如愿下水。

  《Outside》:潜水中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吴立新:潜水本身是有一定危险的运动,毕竟人在水下,需要借助器材维持生命。最需要注意的是减压病,人在水下压力环境下,呼入的氮气会融于血液中,达到一定平衡,回到水面时需要一个将气体随呼吸排出体外的过程,如果减压过快,就会在身体中形成气泡、气阻,严重会压迫神经,威胁生命。这意味着,在水下遇到任何情况,你都不能立即回到水面。

  《Outside》:拍摄水下古城等历史遗迹最大的难度是什么?

  吴立新:淡水中水温变化很大,能见度差,找到拍摄物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没有人告诉你:从哪下去,下面有什么,左转是什么,右转是什么……

  拍摄水下古城、水下长城时,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找到它们。即使第一次找到了,第二次还是会花很多时间去找。水下能见度只有4米,最差只有50公分,所以可能你离目标只有几米距离,但就是找不到它。人在不可视的情况下,辨别方向的能力,空间感、距离感还是很差的。GPS误差很大,十几米、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我们有时候会借助器材,比如声纳探测器辨别方位,扔下浮标定位,再顺着浮标下去,找到拍摄目标。

  水下古城能见度是4米,水下20米的位置,就全黑了,如果不开灯,什么都看不到。如果能见度再差,只有1米或50公分,不开灯是全黑的,开灯后是全白的,一样什么也看不到。这样的情况下,只能用时间,慢慢建立自己的水下方位感。

  《Outside》:哪个拍摄专题是您觉得比较满意的?

  吴立新:真没有觉得满意的,觉得还不够。我所拍摄的题材,没有哪个真正结束,都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2008年杂志社要发表青海湖湟鱼专题时,我正在青海湖拍摄,想要补拍些东西,但他们没有等就将稿子刊登了。发稿后,我还是会去继续拍摄湟鱼。水下古城是从2009年开始拍摄的,2011年杂志发表时一共去了4趟。虽然专题报道做完了,但我还是每年去一次,继续挖掘更多的遗迹。也许是我的性格所致,所谓的完美主义者。

  《Outside》:处女座特质?

  吴立新:算是吧。追求完美,不见得能做得完美。

  《Outside》:您一般在水下待多久?

  吴立新:1小时左右,特殊情况下会长一些。但我们避免长时间呆在水下,水下时间越长,就需要越多的时间上升回水面。我们可以间隔两三个小时,一次次下潜,而不愿意将时间浪费在减压中。在60米深的水中待10分钟,回到水面减压的时间最少要40分钟。

  《Outside》:接下来有什么潜水计划?

  吴立新:我会参与一些水下考古活动。考古活动一般不对外公开,除非有了挖掘成果对外公布一下,可能花费两三年,但最终的照片不允许个人对外发表。即使这样我也愿意参与其中,我自己对于这些题材也感兴趣,比如正在参与的甲午沉船发掘。我自己原来的想法有些还没有实现,比如继续关注黄海近岸海底野生动物。

Discover A New World——蔚蓝世界
拍摄地:西沙群岛
EOS 5D Mark III,EF 16-35mm F/2.8 L USM,F 14,快门 1/160秒,ISO 100

Discover A New World——蔚蓝世界
拍摄地:菲律宾
EOS 1Ds Mark III,EF 8-15mm F/4L fisheye,F 8,快门 1/80秒,ISO 200

  《Outside》:水下摄影需要什么样的摄影装备?

  吴立新:其实很简单,就是将陆地上用的摄影器材装在防水罩里。我一直使用佳能器材,一开始是卡片机,后来使用EOS 1系列,1Ds Mark II、1D Mark II N、1Ds Mark III,前年换了EOS 5D Mark III。现在相机的技术已经很完善了,相机暗光环境下的清晰度和图像质量是水下摄影比较关注的。相机防水罩比相机大一两圈,是用金属、亚克力制成的外壳,各种旋钮、按键都有密封胶圈密封,所有的操作都被引到外面,可以连接外接同步电缆,可以接支架。每只镜头都要有它的转接环,外面还要有一个大型的球面罩。

  还需要闪光灯、长明灯,来解决光源问题。光线在水里,是会被水吸收的,红色是最早被吸收的,水深20米时,就剩下绿色和蓝色。因此,水下拍摄时需要人工光源,将被摄体的颜色进行还原。其实照片中呈现的水下斑斓色彩,你用肉眼在那个深度是看不到的,只有蓝蓝、绿绿的一片。闪光灯的有效距离是2米之内,远处即使被打亮了,拍出来也不行。

  《Outside》:每次出门,您的装备包都会很沉吧?

  吴立新:出门标配是60公斤。我每次坐飞机,双肩包装着相机、几支镜头、电脑,约13-15公斤,拎一个大型摄影包,里面放防水罩、水下闪光灯、不同的镜筒,约15公斤。此外,还有30公斤托运行李。如果是国内开车就更多了,需要拉压缩机、气瓶,有时甚至要带一个带发动机的充气橡皮艇。

  潜到水下后,拍摄器材15公斤左-右,一只气瓶加其他潜水装备大约20公斤。但水下有浮力,就没有那么重了。如果遇到流,顶着流游泳是很累的,其他倒没什么。

Discover A New World——蔚蓝世界
拍摄地:佛罗里达 水晶河
EOS 1Ds Mark III,EF 15mm F/2.8 fisheye,F 10,快门 1/125秒,ISO 200

Discover A New World——蔚蓝世界
拍摄地:河北 迁西县
EOS 1Ds Mark II,EF 15mm F/2.8 fisheye,F 4.5,快门 1/125秒, ISO 200

  《Outside》:水下拍摄主要使用什么镜头?

  吴立新:水下拍摄的镜头基本是两头的焦段,用鱼眼、超广角和微距,其他中焦、长焦镜头都用不到。水下拍摄的能见度不好,即使再好的能见度,水对成像也有很大的影响。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光线在水中传导被吸收的很严重。相同条件下使用中长焦镜头需要更长曝光时间来获取足够的曝光量,而且成像质量也会因为距离过远而下降。水下拍摄,离拍摄目标越近越好。

  我常带的镜头有EF 15mmF/2.8 fisheye、EF 16-35mm F/2. 8 L USM和百微。拍摄水下建筑时,我会用EF 14mm F/2.8 L USM超广角,因为它有畸变矫正,拍出建筑物的线条是直的。

  《Outside》:有什么可以分享的水下拍摄技巧?

  吴立新:首先是尽可能近的靠近被摄体。此外,你还要有娴熟的潜水技巧,才能将更多的注意力分出来进行拍摄。你还需要花很长时间来积累水下拍摄经验,比如被摄物原本是什么颜色,才能拍出你想要的效果。

  陆地上拍摄,可以用相机测光,或者使用P档、A档或S档,但水下只能用M档的手动模式。比如深蓝色的海水,本来就是欠曝的,如果不欠曝1、2档,就出不来深蓝色的效果,可能是浅蓝色,但拍摄主体还需要手动调节,运用闪光灯强度调节被摄体曝光,这就需要不断尝试。

  水下拍摄的状况每次都不一样,下潜深度不一样,光照亮度会变化,镜头朝向也有变化,所以要积累设置的经验,有些是别人没办法教给你的。

  《Outside》:在您完成的水下拍摄中,有没有什么推荐的潜点?

  吴立新:国内的潜点很难推荐。水下古城、水下长城等潜水拍摄,没有人提供潜水服务,从找目标到装备,都需要自己准备。比如拍摄水下长城的水温只有10度,需要穿潜水干衣,水下古城则受到当地政府保护,也不允许随便下水。如果对潜水摄影感兴趣,我建议可以从身边拍起,比如你附近的清澈小溪,或者深不见底的深潭,可以尝试看看那里水下有没有可以拍摄的东西。当然,要在技术和安全有保证的前提下进行。

  转载自《户外杂志》7月刊
  文/李雪 图/吴立新

24小时热文

欢迎使用蜂鸟 爱摄影小程序

分享到朋友圈

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